关闭导航
首页 实时讯息

在滕代远故居 朱勇“遇见”了1938年的父亲

2025-08-14 15:27:00 浏览:0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沈田

仲夏的湖湘大地,山峦叠翠,阡陌纵横。7月底,我有幸陪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理治四子朱勇大哥,踏上了一段追寻父辈足迹、重温烽火岁月的红色旅程。我们走访了深藏在湖南山水之间的几处革命圣地:耿飚、刘英、任弼时、滕代远等先辈的故居。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溯源,一次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

耿飚故居——“将军外交家的风骨摇篮”

我们的车驶入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青砖灰瓦的耿飚故居静静矗立在绿意之中。这座朴素的院落,正是孕育了那位从“保卫党中央的枪杆子”成长为“纵横捭阖的外交家”的传奇将星的摇篮。距离故居还有一段路,朱勇大哥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拨通了电话:“志远,我到了,到醴陵老家了!”电话那头是耿飚同志之子耿志远大哥,这份跨越时空的革命后代情谊,让此行更添深意。

下车前,朱勇大哥特意叮嘱我:“田田,在耿飚叔叔故居里,记得多帮我拍几张照片。”他神情庄重,眼神里满是期待。我连忙点头应下。

推开故居的木门,时光仿佛倒流。朱勇大哥紧随讲解员,听得格外专注,目光仔细流连在墙上一幅幅承载历史的老照片上。当步入堂屋,耿飚同志的半身铜像巍然立于正中。朱大哥停下脚步,仰首肃立,向着这位父辈的战友、革命的先驱,深深地三鞠躬。就在他抬头的瞬间,我迅速按下手机快门,清晰地捕捉到他眼中闪烁的泪光——那是一种穿越血脉、连接信仰的深切缅怀,是后辈对先辈无言的敬仰与追思。

朱勇(右二)在耿飚铜像前合影

在相邻的耿飚生平业绩陈列馆内,展柜里静静躺着将军的遗物和泛黄的家书。朱勇大哥长久地凝视着,轻声感叹:“看着耿飚叔叔这些用过的物品,读着他写下的字句,‘从士兵到外交官’的无畏本色跃然眼前。无论手握钢枪保家卫国,还是执掌外交为国争光,那份对党的赤胆忠心,对人民的满腔热忱,从未有过丝毫改变。”他顿了顿,思绪仿佛回到了自己初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的岁月,“我那时由部队转业,恰在耿飚叔叔直接领导下工作。尽管这位老领导战功赫赫、功勋卓著,却一点架子也没有,对我们这些普通干部始终平等相待、严格要求又言传身教……”字字句句,饱含理解与崇敬,更透着一份亲历者的感念。

朱勇参观耿飚故居

朱勇参观耿飚故居

步出展馆,故居院子里那棵历经沧桑的老树依旧枝繁叶茂。它无言地见证了一个农家少年从这里出发,投身革命洪流的壮阔人生。耿飚将军“政治坚定、英勇善战、开拓创新”的铮铮风骨,其根脉正深植于这片养育他的醴陵水土之中,历经淬炼,光耀千秋。

刘英故居——触摸永不褪色的赤诚

踏进长沙县金井镇郑家大屋的门槛,一种历史的温度与坚守的力量便扑面而来。为我们引路的,并非专业讲解员,而是一位满头银发、步履却异常坚定的老人——他是刘英同志家当年的长工后代,数十年来,从未领过分文报酬,唯以一颗赤子之心默默守护着这座承载着革命火种的院落。

朱勇(右一)在郑家大屋前和老人合影

“您辛苦了!”朱勇大哥快步上前紧握老人的手,无需过多言语,那份对革命先辈共同的深情,已在紧握的双手中传递。老人用浓重的乡音将岁月层层剥开:“1925年,刘英就是砸碎这院里的封建枷锁冲出去的,投身革命洪流,成为我党早期英勇无畏的女战士.....”这份本色,穿越时空,依然在郑家大屋的每一寸空气中激荡。

走进陈列室,墙上灰白的人物照片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仿佛将时光拉回到那个血与火的年代。老人指着墙角水渍轻声说:“长沙天气潮湿,墙角墙壁总容易生霉,要经常买杀虫剂、补墙灰。”语气平淡得像聊家常,这轻描淡写的一句,却如重锤击在众人心坎——原来那些纤尘不染的展柜背后,是守护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

老人给朱勇讲述刘英妈妈故事

“田田你看。”朱勇大哥凝视着刘英的雕像,“我心底总唤她‘刘英妈妈’。”这份深沉的“母子”情谊,贯穿于刘英同志晚年生活的点滴。刘妈妈虽然年事已高,但朱勇大哥常陪她去看企业、访工厂、下农村、逛市场……他们一起感受着时代的变迁,关切着百姓最真实的生活。他还讲述起长征路上毛主席做媒,刘英与张闻天结为革命伴侣的往事,“说毛主席都亲切地叫她‘娘娘’”。无论身处高位还是蒙冤岁月,这位走过万水千山的女性始终保持着最纯粹的底色——不居功、不自傲。这份超越血缘的深情,最终在刘英同志生命弥留之际,凝聚成最真挚的告白。刘妈妈病危之际,终于说出了藏于心底的遗憾,对守护在旁的朱勇轻声道:“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朱勇不是我的儿子。”朱勇大哥当即紧紧握住刘妈妈的手,声音哽咽却无比坚定:“我就是您的儿子!”这超越血缘的母子情深,正是赤诚本色的无言延续,是信仰之炬最炽热的传递。当朱勇大哥提议在雕像前合影时,阳光正穿过天井洒在刘英坚毅的面容上.....

朱勇(左三)在刘英雕像前合影

老人敬着军礼目送我们远去

临走时,老人敬着军礼目送我们远去,如同一座沉默却饱含深情的灯塔,守望着历史的记忆。那一刻,车内一片寂静。朱勇大哥紧抿着嘴唇,望向窗外,最终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那叹息里,是灵魂深处对信仰之光的顶礼膜拜,是后辈对先贤最崇高的致敬,更是无声立下关于坚守与传承的铮铮誓言。他那坚定的目光在这一刻让我感受到,历史的风雷与精神的炬火,在无声的静默中完成了最庄严的传递。

任弼时故居——感悟穿越时光的家风力量

汨水汤汤,烈日煌煌。 在任弼时故居的铜像前,我们敬献花篮,深深鞠躬。缎带上“深切缅怀任弼时同志”的金字,映着他肃穆的面容——此行不仅是后辈的瞻仰,更似归家探亲:铜像主人之女任远征,正是朱勇大哥的兄嫂。

朱勇在任弼时铜像前敬献花篮

跟随朱勇大哥来到纪念馆,在展柜中我们看到了任弼时用过的拐杖、毛毯、皮带、眼镜…它们静默无言,却比任何慷慨陈词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位革命家一生的精神底色。讲解员轻轻指点展柜中的物品:“那张毛毯是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组织上发给任弼时的战利品,这张毛毯陪伴他从长征一直用到了去世;还有这半条牛皮带是长征途中吃剩的,由于过草地时陷入了干粮短缺,任弼时提议让大家吃皮带来充饥,靠这个办法暂时解决了一段粮荒。后来任弼时在吃剩下的皮带上用钢笔写了一行字:越吃越健康,将革命进行到底!”正是这样坚定的革命理想,正是这样坚定的信念,走出了人间奇迹,为中国革命打开了全新局面。这些遗物如同沉默的证人,在展柜玻璃中折射出永恒的光芒。人民公仆的丰碑,从来不需要黄金铸就。

朱勇参观任弼时纪念馆

在家风展厅,朱勇大哥的目光聚焦在陈琮英老人的照片上。这位与任弼时风雨同舟的革命母亲,眉眼间都散发着慈爱。朱勇大哥告诉我们,1995年,陈琮英老人93岁高龄时,她最疼爱的小儿子任远远不幸离世。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痛,家人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向老母亲隐瞒真相。他们含泪告诉陈妈妈,远远是“去国外执行特殊任务了,暂时不能联系”。从此,这位历经风雨的母亲,在生命最后的八年里,日复一日将思念叠进枕边,在窗棂旁守望远方的归影。直至2003年101岁高龄辞世,她始终怀抱着儿子终将归来的念想。这长达八载春秋的晨昏定省,是至亲以善意的谎言为老人撑起的一片无雨天空,其情可悯,其心可鉴。

离开展馆前,朱勇大哥再次回望那半条皮带,说:"这条皮带不仅见证了长征路上的艰难岁月,更凝结着老一辈革命家最朴素也最伟大的信念。他们吃皮带是为了让后人不用再吃皮带,他们负重前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轻装前进。"真正的家风传承,不在豪言壮语,而在这一件件浸透岁月沧桑的旧物里,在这些看似平凡却震撼人心的故事中。

滕代远故居——在历史的光影中重逢

滕代远故居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岩门镇,为清代民居建筑,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院落,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穿过古朴的回廊,目光掠过墙上的老照片、陈列柜中褪色的文件,以及那些见证历史的旧物,仿佛正沿着时光的长河溯流而上。

在陈列室的一角,一张黑白照片静静地悬挂着。照片中,一群身着简朴军装的年轻人站成两排,神情坚毅而从容。朱勇大哥的目光突然凝固在第二排最右边的那个身影上——青布衣衫,面容清瘦,目光炯炯有神。"这是父亲......真没想到在这里能看到他......"朱勇大哥难掩心中的激动心情。他掏出手机,郑重地将这张珍贵的合影记录下来。照片拍摄于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期间,那时的父亲正值壮年,和许多革命同志一样,满怀理想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洪流之中。照片中的父亲年轻而坚定,眉宇间透着一股不屈的意志。朱大哥记得,父亲生前很少主动提及那段峥嵘岁月,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会偶尔说起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往事。他从未想过,会在这座故居里与父亲"重逢"。此刻,父亲的身影就这样鲜活地浮现在眼前,仿佛穿越时空与他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资料图(朱勇提供)

照片中和父亲站在一起的,还有时任红三军团政委的滕代远同志。作为平江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滕代远同志目光坚毅,神情沉稳。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铁道部首任部长,为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呕心沥血。他的一生,正如朱勇大哥所说:"功勋卓著却甘守清贫,心系苍生。"

"父辈们这一代人,把一切都献给了理想,真的太不容易了。"朱大哥凝视着照片,声音低沉而感慨。他在照片前久久驻足,仿佛要将每一个细节都刻进记忆深处。这一刻的震撼与感动,不仅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所有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后辈。父辈们的理想与信念,如同不灭的星火,永远照亮着后来者的道路。朱大哥深知,自己肩负着将这份精神继续传递下去的使命,要让更多人永远铭记那一代人的奉献与牺牲。

车轮驶离麻阳,青山在暮色中渐渐隐去轮廓。回望这一程,从耿飚故居的泪光到刘英故居那无声的军礼,从任弼时半条皮带上镌刻的信念到滕代远故居里那场穿越时空的“重逢”,湖湘山水间深藏的,远不只是几座朴素的院落。它们是精神的灯塔,是信仰的坐标。当我们在静默中感受那份无言的力量时,便深知:真正的传承,始于铭记,成于躬行。这趟寻根之旅的终点,恰恰是精神赓续的新起点——先辈的理想,终将由我们,在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书写出崭新的篇章。

作者:沈田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猜你喜欢

  • 在滕代远故居 朱勇“遇见”了1938年的父亲

  • 【潍坊寿光】台头镇干部学习大讲堂第三期:孙泽楷——求知固本、同理为民、勤勉砺能

  • 追羽守林人:徐启翔镜头下的生命修行

  • 雨大景美!泰山再现腰玉奇观

  • 保健品推销牵出诈骗陷阱 他们及时出手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