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导航
首页 实时讯息

文物全科人才培养 培育基层文保“守护人”

2025-08-21 10:28:00 浏览:0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王小娟(右三)在临汾博物馆现场教学。

  案例

  考古学(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让基层文保后继有人

  山西省文物局

  简介

  为加强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加快推动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山西省文物局同山西大学联合开展文物全科人才培养,为基层定向培养文物全科人才600名,解决山西考古机构和文物保护人才严重缺乏的突出问题,加强基层文保力量,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让基层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该人才培育计划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的经验,对全省乃至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都具有借鉴意义。

  在三晋大地的广袤田野上,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如珍珠般散落,串联起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脉络。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需要代代守护的文脉根魂。然而,长期以来,基层文物保护队伍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守护人”短缺的困境。“田野间茕茕独行的孤军”,是山西许多地方基层一线文保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为破解这一难题,山西省文物局会同山西大学联合开展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计划用5年的时间为基层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这一创新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山西基层文保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基层文保后继有人,更让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有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让千年文脉得以赓续相传。

  600名“定制人才” 筑牢三晋文化传承根基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关键在人。山西作为文物资源大省,文物数量多、分布广、品质高,但基层文保人才的短缺却成为制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瓶颈。县(市、区)以下地域空心化严重,工作环境差、待遇不高,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老文物人”逐渐退休,现有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再加上有些县(市、区)因机构改革等因素无法引进符合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基层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举步维艰。

  面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迫切需求,我省多部门协同发力,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2021年12月,省委编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编制保障的实施方案》,为文博机构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2022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联合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公布《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明确从2022年起,连续5年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毕业后直接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以期有效缓解基层文博单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保护利用队伍力量薄弱的难题。

  “文物全科人才,是山西紧密结合基层文物工作实际需求,通过本科院校正规培养,结合基层文物实践教学,系统掌握考古、文物建筑、博物馆三大领域专业知识,最终定向输送至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山西省文物局人事教育处副处长马月介绍。

  “‘考古学(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让基层文保后继有人’项目有三个亮点,即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免费培养。”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王小娟介绍,文物全科人才每年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招生,根据各县基层文博单位编制情况确定招生数量;文物全科人才毕业后直接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入职后直接为事业编制;在校期间文物全科人才免缴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实习费和生活补助,由省财政负担。这种模式既为基层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为学生解决了就业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实现了双赢。

  因地制宜是该项目的另一大特色。山西各地文物资源分布不均衡,如临汾市有不可移动文物8300余处,而阳泉市仅有1100余处。为此,项目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设置招生计划。“每年我们都会与省委编办联合下发当年度全省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需求摸底通知,根据各地报回的实际需求下达招生计划。”马月说,2022年9月,山西大学招收的第一批112名文物全科本科生,就合理分布于全省11个市的75个县(市、区)。

  在培养方案上,项目结合山西“地上文物资源丰富,古建筑遗存全国冠首”的特点,以考古学和文物建筑学为主设置课程,同时增加世界文明史、艺术史、哲学等课程,拓宽学生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四年培养中,两年半用于理论学习,一年半用于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田野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创新的培养模式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考古学(文物全科)学生单独编班,配备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指导老师,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还成立文物全科工作专班,落实“三全”育人原则。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解决问题,与基层文博单位密切联系,确保培养出适合基层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中坚力量。

  效果看得见 全科人才激活基层遗产保护力

  文物全科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为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源头活水”,让基层的文化遗产有了专业的“守护者”,也让山西千年文脉在新时代有了延续的动力。

  从基层文保工作实际来看,该项目有效解决了“山西考古机构和文物保护人才严重短缺”的难题。过去,许多基层文保单位因缺乏专业人才,文物保护工作难以开展。如今,经过系统培养的文物全科人才补充到基层,他们掌握了考古、文物建筑、博物馆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田野考古发掘、文物建筑测绘与保护、博物馆运营等工作,让基层文保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

  方案的实施已让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初见成效。2022年以来,我省共招录文物全科人才335名。目前,2022级全科生已赴定向录用单位进行假期实习实训,各单位反响较好。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在校的232名全科生参加培训班后分赴各地协助工作,成为普查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凭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是全国“四普”工作首次涉及对文物全科生的实践培训,是探索“四普”工作方式的创新举措,更是全科人才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生动实践。

  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链条中,文物全科人才的加入有助于整合文物保护的各个环节。传统的文物保护领域中,考古、修复、管理等环节往往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协同。而文物全科人才具备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工作中打破这些壁垒,实现各环节的有机衔接,毕业生定向就业后就能够基本满足基层工作需求,承担考古、文物建筑和博物馆三方面工作任务,有利于提高基层文保工作的整体性和效率,为延续历史文脉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文化传承的长远来看,该项目为山西构建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人才梯队”。长期以来,基层文保人才的匮乏导致人才梯队断层,影响了文物事业的长远发展。而该项目通过系统的培养和定向就业,为基层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逐步构建起合理的人才梯队,让基层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经验可复制 兄弟单位来晋“取经”

  文物全科人才培养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多方的协同努力、创新的培养模式和完善的保障措施,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的经验,对全省乃至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都具有借鉴意义。

  在政策支持方面,多部门联动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山西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部门与省文物局密切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机构编制、招生培养、经费保障、就业安置等方面为项目保驾护航。这种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了工作合力,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校地联动的“育人共同体”,让文物全科人才“接地气、懂实战”。我省文物部门与山西大学联合实施项目,充分发挥了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文物部门的实践资源优势。高校负责人才的培养,根据基层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开设相关课程;文物部门则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基层文博单位实习实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这种校地合作模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了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真正成为基层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待遇保障和职业发展通道的完善,有效留住了人才。项目为学生提供免费培养和生活补助,毕业后给予事业编制,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基层文保单位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5年约定期满后,这些文物全科人才有机会按照国家和省里的人员流动、选任等人才政策,获得更好的晋升空间。这些措施让文化遗产保护岗位从“冷门”变“热门”,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投身基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

  更深远的是,该项目带动了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为文化传承营造了良好生态。“2022年,我们去地方做招生宣讲的时候,大家对于考古文博专业关注度不高,几乎没有学生和家长主动走上前询问。”马月说,“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如今文博和文旅结合日益紧密,大家对文物的兴趣越发浓厚,很多学生和家长会主动了解这个专业,文物保护的意识也更加强烈。”

  2022年,山西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计划入选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山东、陕西两省兄弟单位也来晋“取经”,并于2024年开始启动本省的相关培养工作,这充分体现了该项目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引领性和示范性。

  展望未来,山西省文物局将持续推进文物全科人才培养。随着600名文物全科人才陆续走上岗位,他们将成为三晋大地上文化遗产的“忠实守护者”与“接力传承者”。这些年轻人扎根基层、躬身田野,不仅能为山西未来30年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更能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山西力量。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武佳

猜你喜欢

  • 文物全科人才培养 培育基层文保“守护人”

  • 第十三届内蒙古“英才兴蒙”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将于8月25日开幕

  • 聚势大泽山·智领葡未来|全国葡萄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启幕 绘就农产升级新图景

  • 湖北孝昌:“医共体”让百姓“近”享优质医疗

  • 山西一对新人用儿童摇摇车作婚车,10多个人总共花了1000元,交警提醒:不能上路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