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导航
首页 实时讯息

夜读|昭君出塞经过鄂尔多斯

2025-08-26 00:14:00 浏览:0

鄂尔多斯历史故事⑯

昭君出塞经过秦直道

唐代诗人张仲素诗中有云:“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他在诗中写到的“仙娥”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女子——王昭君。王昭君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从懵懂的山野小姑娘到出塞成为和亲使者,为汉朝与匈奴的和平、友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500多首,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等,足可见她在历代百姓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分量。

“和亲”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处理与游牧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现象,其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一种完整的政策或机制用来处理中原王朝与边疆游牧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的和亲,是从西汉汉高祖刘邦时期开始的。汉高祖时期,强大的匈奴与刚刚建立的西汉鲜明的力量对比,使西汉统治者的危机感、威胁感沉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娄敬便向刘邦提出与匈奴和亲的主张,就是将汉朝的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奉上丰厚的陪嫁,以换取边界的安定。这时的和亲政策是以汉匈姻亲关系和相当数目的财物来换取匈奴停止对汉边境的掠夺,以便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增强国力。到汉武帝时期,国库充盈,社会安定。汉武帝加强了中央专制权力,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于是,汉武帝废除和亲政策,集中力量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三次远征让匈奴战力大损,以至“幕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问题基本解除了。三次征讨将之前汉弱匈强的局面转变成汉强匈弱的形势。这让匈奴对汉朝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匈奴部落为了谋求生存,主动与汉王朝示好,请求和亲世代友好。这时候的和亲已经是匈奴方面谋求生存的工具了,与之前被迫无奈和亲不同,汉朝是以天朝上国的姿态接受匈奴的请求,为了汉匈普通百姓和平安宁而进行的和亲。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认清“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之势,归附西汉。汉与匈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wú]得相诈相攻”,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呼韩邪单于开始向西汉王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zǐ]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宫廷。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王昭君被选入宫以后,由于个性倔强耿直,不肯贿赂给宫女画像的毛延寿,毛延寿将王昭君的画像加上了“丧夫掉泪痣”。结果当看到王昭君带有“丧夫掉泪痣”画像的时候,汉元帝当下否决了她,使其入宫数年得不到皇帝宠幸。

《明妃出塞图》明·仇英(图片来自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公元前33年,西汉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汉朝和匈奴进行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战争之后,匈奴统治阶级内部陷入了连年的内乱。匈奴部族岌岌可危,胡汉关系又一次面临着历史的抉择。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为了匈奴的生存,决定停止战争。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他第三次来到汉朝,为了巩固和平局面,表示愿意当汉朝的女婿。因为昭君入宫多年,始终不得元帝召幸。“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于是,在得知呼韩邪单于求亲时,“乃请掖庭令求行”,毅然请命,自愿前往匈奴。这一举动,让王昭君名震朝野。在临辞大会上,昭君容颜靓丽、雍容典雅、顾盼神飞,众人为之倾倒,皇帝大惊,想留下昭君,但又不能失信于匈奴,便赏给昭君许多贵重物品为嫁妆,将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为妻,被封为“宁胡阏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我们在形容古代美女时经常会提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两个成语,其中“落雁”指的便是王昭君。传说,在王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之时,她非常悲伤,自然而然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凄凄惨惨的曲调,空谷幽兰的她,就连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到“落雁”的美称。

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出塞,经由现在的陕北、鄂尔多斯秦直道,渡黄河北行进入大漠。从此,汉匈之间结束了一百多年的战争局面,代之以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今鄂尔多斯地区获得了数十年“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平安局面。

王昭君的女儿、女婿也都遵从父母意愿,常到西河郡户猛,即今伊金霍洛旗红庆河古城,与汉朝使者联系交往。《匈奴传》载,王昭君的两个侄儿,一名王歙[xī],一名王飒,均封为侯,出使匈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jiǎn]伯赞对“昭君出塞”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1963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内蒙古视察,参观了昭君墓后,题写了一首七绝《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达拉特旗昭君坟(拍摄:甄自明)

在鄂尔多斯地区,留下了很多与昭君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址和传说。在达拉特旗黄河南岸,城拐子古城东,秦直道西,有一处昭君坟遗址,为一高约40多米,底径约100米的自然圆形山丘。据考证,这里不仅是著名的北魏金津渡口,而且至少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是中原内地通往北方草原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渡口,后名为昭君古渡口。传说王昭君即由此渡河出塞,渡河时,曾将梳妆钵跌落,年长日久,竟化作洁白如雪的圆球状。如今在昭君坟西侧,确有一处粉矿,盛产用作粉刷品的白粉球,已有一千多年的开采历史。在昭君坟的顶部,已经修建了昭君庙,以纪念昭君出塞,反映了人们对民族间友好关系的向往。这些历史遗迹经历了常年风雨的冲刷,如今,仍然古韵犹存,而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和传说也一直在鄂尔多斯地区流传至今,让世人为之缅怀。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历代各民族和平、友好、交往、融合的典范。

图文摘编自:李芸主编、甄自明编著《鄂尔多斯历史故事》

编辑:郭娜

校对:吴卓群

审核:武文玲

终审:田坪

点亮

猜你喜欢

  • 夜读|昭君出塞经过鄂尔多斯

  • 鄂尔多斯一地新添1处“口袋公园”!位置在→

  • 夜读丨从鱼苗放流看鄂尔多斯生态远见

  • 火速报名!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鄂尔多斯专项活动邀你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