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导航
首页 实时讯息

追溯:高考三年之后,我逆天改命了吗?

2025-07-05 13:54:00 浏览:0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追溯】

倘若不是猛然被问起关于高中、择校的问题,恐怕又会无意识地错过一场高考季。可这追溯的思绪一开,密密麻麻的回忆便如同针脚一般穿插,在雨季里织开了岁月的口子。

我清楚地记得6月7日下午3点49分的时候,我坐在064考场的25号座位上,面前是一张几乎空白的数学试卷和一张涂抹至极的草稿纸。那是我把所有大题看完一遍然后毫无思绪的时刻。我抬起手看了一眼手表,我极为清晰地记住了时针的位置——三点四十九分,我面前的数学答题卡甚至没有四十九分……草稿纸上,我咬紧牙关,写下“逆天改命”四个大字。从头开始,重新再来。

在2022年6月的这篇随笔里,我把高考当成命运的转折点,认为高考堪称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但是现在的我清楚地知道,改命的不只是考场上的一念之差,更是这之前滴在人生中的每一点细水长流。

在那个疫情还没有爆发的2019年,我在珠三角的一所小城市里长大,很幸运地考上了我们当地乃至全省名列前茅的高中,成为了父母、老师和亲朋好友眼里的成功小孩。中考物理满分、英语118分,全市排名前一百进入重点班,在家里爱做家务,十六岁就敢自己和同学全国火车飞机到处跑,父母都很欣慰,逢人也夸我终于长大、脱离了叛逆期。

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段看似风光的时间恰恰其实也是我人生最迷茫的时间段。暑假每天早上起来只会无意识地刷着短视频,然后打开王者荣耀和三五个朋友度过“开黑”“上分”的一天,看着朋友圈暧昧的早恋同学平白羡慕,晚上蹲着《亲爱的,热爱的》电视剧的最新更新,和同学感慨“韩商言在原著里明明是初中生最崇拜的电竞选手”。没有了逼着我向前的考试和学业,我美美地成为了一条在舒适圈里遨游的咸鱼。

庸庸碌碌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三个月,以至于在我走入那个有着“5A级风景区”之称的校园时,我还把自己当成了风景画里的男主角。在那个高考还很遥远的日子里,我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不知道我人生的未来会是在北京、上海还是西部山区,我会在实验室、办公室还是生意海?没有方向的人生,让我陷入了极度的迷茫,甚至难以找到游戏外消遣的途径。

但相较于其他人,幸运的是我非常碰巧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爱好,并把它作为了我人生的方向。2020年1月3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在伊拉克被美军三枚导弹定点清除,轰动世界。而当时的我正吃饱喝足走出饭堂,看到哲生广场的大屏幕上央视新闻熟悉的主持人正神情凝重地播报着。我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屏幕上的画面,无数困惑涌上心头:

伊斯兰革命卫队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国家军队?圣城旅又是什么?为什么指挥官会在伊拉克?美国为什么要打击苏莱曼尼?美国为什么会知道苏莱曼尼的位置?伊朗会做什么样的反应?

苏莱曼尼网络图片

我开始如饥似渴地查阅资料,从社科院出版的《列国志-伊朗》开始,解决我的每一个困惑。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法基赫体制”,了解“国家利益”和“国家道德”,然后进一步知道了“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点亮了我人生中的主题。我想,这应该才是我真正“逆天改命”的时刻。

自那以后,我的高中生涯简直是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年初疫情最凶猛的那一段时间,我们在家里度过了整整五个月的网课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开始大量阅读国际政治的书籍。当然,为了检验我是不是真的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我还买了许多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的书籍回来,但最终发现,只有里面能和国际政治相关的部分我最感兴趣。

短短一年之内,我读完了将近一百本专业相关的书,对国际政治的理解也从“国家间的关系、历史”上升到“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一般规律”。同时,我还是开始尝试不断写作,从一开始的国际政治时评写作,到后续关于世界政治的长篇大论。我也是在这段时间开始逐渐和观察者网结缘,在风闻的平台上写下了许多我自己的想法。我想也许是我的热情打动了不少人,许多素未谋面的网友给我提供了很多建议,让我不断磨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拓展我的视野。

也就在这时,我开始给自己定了一个绝对的目标:我要进入一所专业类的高校读国际政治学。在国际政治专业之余,我开始废寝忘食地学习。高一,我不仅读完了学校图书馆里每一本国际政治相关的书,历史、政治双学科都斩获了当时市期末考试的单科状元,英语和语文的成绩直线提高。

高二,我开始广泛的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广东省模联拿到了全场最佳代表的称号,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办了学校的联合国大会,还拿到了辩论赛的特等奖,第一篇论文在国关的公众号上发出来,还完成了一篇专业性极强的“高中毕业论文”,后来在北京某所高校的论坛拿了一个小奖。

在那个时候,不知是否与我的影响有关,班上的许多同学也开始寻找自己方向。D同学发现自己对经济学和计量情有独钟,我们时至今日还在论文和项目上保持着合作;L同学开始钻研哲学和法律,现在在华南985的法律系拿到了国家奖学金......我们在高二还一同组建了公众号,发表大家撰写的文章。当然,现在来看并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是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学术上精进的同时,随着迈入高三、学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中的我也面临着痛苦和艰难抉择。不知是父母遗传的原因还是单纯就是脑子笨,数学学得越来越吃力,并且成为我拖后腿的一门学科;每天只想看专业课的书籍,根本不想看乏味的高中课本......这种情感一直持续到面对难如天际的高考数学卷子,让我潦草地结束了高中生涯。

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

我的高考考得不好不坏,但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已经彻底“摆烂”了。其实是两年多来我对国际政治的热忱一直被他们看在眼里。对他们来说,支持我的爱好远比就业之类的前景更重要。乃至在高三的时候,我母亲还每周坚持开车往返一个多小时给我送新到的《参考消息》《世界知识》《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科学》等一堆期刊杂志。尽管大部分人都相信“选择院校远大于选择专业”,但最终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海淀区内一所“不起眼”的学校,顺利读上了我心心念念的国际政治专业。

当然,那个时候的我也是非常忐忑的。虽然对这个学科内容已经较为了解,但对更多家长所在意的院校认可度、就业前景、保研政策等等还是一片迷茫。甚至在入学之后的相对一段时间内,我都对我当初的选择保持怀疑态度,甚至觉得自己如果去别的985学一个自己不那么好的专业,会不会未来的就业和道路会更宽广?

但事实很快打消了我的疑虑,甚至远超出了我自己的预期。凭借高中的积累和对国政学科的热情,我过上了堪比“开挂”的大学生活。大一入学的第一门课教授惊讶地问我到底读过多少书,辅导员和师哥给我介绍了国内TOP2院校和政府部门的实习机会,还幸运地收获了高中同窗可爱善良的女朋友一位,得到了父母的祝福和认可;大二撰写的论文拿到了各种论坛的奖项,攒下实习工资和女朋友一起出发看世界;大三上学期就几乎修完了所有学分,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收获了几家大厂和国家机关的实习offer……

在大四的节骨眼上,回望我的大学生活,我只能说很庆幸当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专业,让我不知不觉积累下了比别人多得多的资源。例如耗费一千多个小时整理而成的新闻笔记、广泛阅读的理论和案例积累,让我比任何同学都更游刃有余,因而在享受专业领域的同时可以收获比别人多的更多的资源,拿到了几乎所有我面前的机会。

当然我知道,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很现实,可能就业的第一道门槛就是学历上的筛选,我们这所普通的双非院校认可度也远不如普通的985。但是我想,如果没有这个学校、这个专业给我提供的四年完全享受我所热爱学科的时间,我根本也没有勇气去挑战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门槛。对大部分人而言,专业和院校的选择其实并没有我这种985到双非的差距一般可怕,学历上的差距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弥补,但这种享受专业热忱、享受青春的所有热情的机会,在人生中不会再来。正因这种选择,我的大学生活可以在努力的同时享受每一秒。

对我来说,学术之路远远没有结束。无论是现实的就业限制,还是我对学术的热情,都预示着我应该往更高的舞台去攀爬。曾经高中的我多么希望可以凭借自己专业课方面的知识助力我的择校、改变我的命运,而我当下终于有这个机会,我会比任何人都更加珍惜。

2025年6月,伊朗和以色列冲突爆发,网传圣城旅指挥官伊斯梅尔·卡尼遇刺身亡。虽然这后续被认定为一个假消息,但当时看到消息的我心口仍然一紧。接替苏莱曼尼执掌圣城旅的卡尼对我而言,不只是学术上的研究对象,其实更是陪伴着我学习和成长的对象。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仿佛又把我拉回了五年前站在饭堂门口啃着雪糕看央视新闻的那个小男孩身上。那个时候的我对世界茫然无知,求知欲在旺盛的心脏里跳动;今天的我也会怀着那个时候的一份坚定,继续在这条我个人的长征上出发。

伊斯梅尔·卡尼资料图

所以,其实改命的根本不只是高考,改变我命运的其实是我从始至终,都走对了那条属于我自己的路。

目前国内志愿填报机制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绝大多数同学并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学的那个专业究竟是什么,甚至到了大二、大三才发现这门学科根本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个。有些人不想学数学却读了会计,有些人想当大学老师却读了教育学;因此,搞清楚你填报的专业究竟是什么至关重要。

例如,如果你只是对“国际关系”这个名词感兴趣,不妨问问自己对“国际关系理论”“量化分析”“现实主义六原则”“气候变化巴黎公约”“大使、公使和使节”“全球治理”“非传统安全”“民族主义”这些东西感兴趣吗?填报志愿之前不妨在网上问一下对应学习的课程有哪些,然后找几本入门的电子书教材好好读一读,看看到底学的是什么东西。

我的经验就是,专业选择永远比院校选择更为重要。当然,如果学校有明确的转专业政策和你确信你能转到好学校的心仪专业除外。就业好、有前景的专业就好像有营养的胡萝卜,所有人都知道吃胡萝卜对身体好。如果你是兔子,那自然是皆大欢喜。但如果你是狮子、老虎或者是蝙蝠,你咬着牙吃下去的那半根胡萝卜,可能远不如你随口吃的那半只肥羊来得更有营养一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猜你喜欢

  • 特朗普:应对制裁,普京很“专业”

  • 追溯:高考三年之后,我逆天改命了吗?

  • 苏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专家为汉滨区新建职中教师举办专题讲座

  • 川渝就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行动计划公开征求意见 成渝将协同打造世界知名商圈

  • 童诗:红|烟台中小学生习作园地